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商周时期 高28.5、口径16、底径9.1厘米 11960年黄静涵先生 捐赠 觚,酒器,亦是礼器中的一种。此觚喇叭形口,颈腹修长,高圈足。花纹分作三段:颈饰蕉叶纹,下有一周龙纹;腹饰四道扉棱,间以纵向龙纹;腹足间饰两道弦纹。圈足饰龙纹及饕餮纹,亦以扉棱相隔。圈足内壁铸有铭文,“*”,似人荷贝乘船贸易之形,当为族徽或人名。此觚造型雅致,纹饰精美,是商代中后期典型的器物。 (撰文:张...
元 (1271-1368年) 通高4.8厘米、长4.2厘米、宽4.2厘米 青白玉,上有皮色。押面为正方形,上有白文图押。玉押纽镂雕成龙形,玉龙呈蹲卧状,低首弓身,下颔与前肢相连,双眉粗并凸出眼眶,眼珠凸起,阔鼻,口微张,头顶有独角,角后飘浮一络长发,呈飘伏状,与上扬长尾相连。尾分三叉,另两叉分向两旁勾卷。四肢圆浑粗壮,关节处有卷云状腿毛纹,胫部刻短阴线纹,掌厚,三爪。玉质纯净,无一丝杂...
汉 (前206-8年) 高1.6厘米、边长2.2厘米、边宽2.2厘米,重20克 白玉,有黑褐色沁。正方形,覆斗形纽,最上端两侧有一对横向穿孔,可系绳。印面也为正方形,其上阴刻篆书“淮阳王玺”四字。文字篆刻精美,字体端正流畅,线条刻划有力,文字排列整齐工丽,是汉官印中之精品,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。在书法史上亦有较高的地位,是研究汉代印文篆刻的重要实物资料。 此印为汉官印。历史上汉...
南北朝 (420-589年) 高2厘米、边长2.3厘米,重67克
汉 西汉 (前206 - 8年) 传山东省日照市出土 高1.8厘米,边长2.4厘米 1959年张少铭先生 捐赠 汉官印,龟纽,白文篆书“石洛侯印”四字。《汉官旧仪》卷上:“丞相、列侯、将军金印,紫煱绶,中二千石、二千石银印青煱绶,皆龟纽。”此印当是实用之印,为汉武帝时期官印之标准器。《史记-建元以来王子侯年表》“石洛侯,城阳顷王子。元狞元年四月戊寅封,侯刘敬元年。’’索隐“...
秦 (前221 - 前206年)
战国 (前475 - 前221年) 高2.1厘米、边长2.5厘米、边宽2.5厘米,重20克 玉为白色,上有墨色沁。覆斗形纽,最上面两侧有一横向对穿孔,可系绳。印两侧及纽上通体刻勾云纹及树叶纹等。印面为正方形,其上方形框内,白文篆书“君之信玺”四字。 此印为楚国官印。战国时期,君指各国封君,封君多由王赐爵,反映出封建社会初期王权的加强。信玺是发布文书命令,打印封泥而起凭信作用。从此...
清 (1636-1911年) 通高12.5、径21厘米
清 (1636-1911年) 径16.3厘米
西周 高11、口径15.8、足径13厘米 1958年罗伯昭先生 捐赠 圆口外侈,鼓腹,圈足,腹部有两兽耳,下垂珥。口沿及圈足各有一周纹带,纹带以兽面和目纹相隔,中间饰变形云雷纹。器内铸有铭文四字,释文为“叔作姒*”。(关双喜)
西周 通高22、口径19.5厘米 1954年王书庭先生 捐赠 圆形鼓腹,立耳,柱形足。口沿下纹饰一周,以冏纹相隔,间饰变形云雷纹。鼎腹内有“丫”铭文,当为族徽。(关双喜)
西周 传清光绪廿二年山东莱阳出土 高22、口径17.2厘米 1957年罗伯昭先生 捐赠 圆口折沿,半环立耳,腹阔分裆,底有三柱足。腹上部饰雷纹一道,下部饰兽面纹,以雷纹填地。内壁铸铭文六行,三十三字,其中合文一。记述了西周康王时期召公征伐东夷,旅从征有功,召公赏赐旅贝十朋之史实。对研究周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。 (马秀银)
西周 高21.5厘米 1959年孙鼎先生 捐赠 器前有长流,后有尖锐状尾,流与口之际直立双柱,柱顶菌形,上饰旋涡纹。垂腹,圜底,下有三棱实心撇足三个,腹一侧有兽首鋬。垂腹上饰兽面纹一周,鋬两侧、柱上铸铭文五行,廿一字,鋬内一字,计廿二字。铭文左读,记载了成王命太保赏赐御正良贝的史实,是已知铜爵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。 (马秀银)
清 纸本、设色 作者: 徐扬 《乾隆南巡图》是描绘乾隆十六年(1751)清高宗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江浙的历史画卷。这次南巡往返112天,行程5800余里。图卷由宫廷画师徐扬奉命以“御制诗意为图”,共12卷,分别是:启跸京师、过德州、渡黄河、阅视黄淮河工、金山放舟至焦山、驻跸姑苏、入浙江境到嘉兴烟雨楼、驻跸杭州、绍兴祭大禹庙、江宁阅兵、顺州集离舟登陆、回銮紫禁城。全图以中国画传统的写...
唐 传河南省郑州市出土 直径36.2厘米 唐代铜镜的铸制手法有许多创新,出现了被称为“特种工艺镜”的金银平脱镜、螺钿镜、贴金贴银镜等。金银平脱镜是将金银饰片用胶漆贴在镜背,其上再髹漆数重,晾干后细加研磨,使金银片组成各种纹饰既与漆面平齐,又各自显露出来。中国的金银平脱技术生产较早,但用于铜镜则始于唐代。金银平脱镜纹饰以花鸟居多,因金银具有鲜明的色泽,整个铜镜的纹饰银光闪闪,金光熠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